近年來,我市全面貫徹“保護第一、加強管理、挖掘價值、有效利用、讓文物活起來”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,積極探索文物利用有效路徑,文物事業快速發展,總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。
我市堅持保護第一,積極探索人防、物防、技防“三位一體”模式,在棗莊市率先組建了首個文物保護巡查隊,實現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巡查全覆蓋。實施完成了薛國故城、前掌大遺址、北辛遺址、龍泉塔4處“國保”安防工程,加快啟動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和崗上遺址安防工程建設。堅持規劃先行、項目帶動,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建設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,薛國故城、北辛遺址、官橋村南墓群等10余項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順利完工,龍泉塔、張氏祠堂、三圣閣等20處古建筑修繕保護工程圓滿竣工。今年將繼續總投資5000萬元,實施薛國故城遺址、崗上遺址以及薛河流域文物保護和展示項目。堅持活化利用,提升文物資源開放利用水平,對“省保”單位滕縣麻風病醫院舊址實施保護性修繕,并建設城市歷史變遷圖片展館,打造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題公園,成為市民了解城市歷史、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。在全省創新開展“鄉村文物保護利用進村居”試點工作,建成多處鄉村文物展示館,讓鄉村文物走出“深閨”,走進群眾生活,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。此外,著力打造高品質的文博場館展陳,如龍泉廣場一塔六館博物館集群,通過精心策劃精品展覽,如《惟薛有序,于斯千年—古薛國歷史文化展》《漢人之魂—中國滕州漢畫像石拓片展》等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,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,讓文物真正從歷史中“走出來”“活起來”。
我市堅持田野考古,持續開展薛國故城、北辛遺址、崗上遺址、滕國故城等大遺址考古調查、勘探、測繪、研究工作,有重點、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考古發掘。北辛遺址、莊里西遺址等9個項目入選“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”名單。崗上遺址發現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;母祖山漢代采石場遺址新發現全國首個大型漢代采石場遺址;羊莊鎮前毛堌漢墓在國內首次發掘出土螺旋紋類型漢代石柱;滕國故城、崗上遺址系統性考古勘探全面完成。會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定了《薛國故城和前掌大遺址考古調查勘探三年計劃》,全面開展遺址勘探,摸清文物資源底數,建設集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文明展示于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堅持拓寬渠道,積極對上溝通報道,提升公眾關注度,邀請媒體平臺加強文物宣傳報道。在周末、節假日等節點策劃舉辦社教活動、專題展覽,組織公眾參觀,增加對文物保護的了解和關注,滋養大眾心靈,讓文物惠及群眾。策劃推出善國山水詩意游、歷史文化研學游、紅色記憶感懷游等多條以文物保護為主題的旅游線路,讓人們在旅游中觸摸城市肌理、領悟歷史文脈。
(劉林昊?報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