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發區于1992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,202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,總面積72.6平方公里,主要包括高鐵新區、綜合工業區、裝備制造產業園區、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等4個片區。近年來,開發區深入實施“1336”工作理念,錨定“建設國家級一流開發區”總目標,聚焦“招商引資主力軍、項目建設主戰場、企業培育主平臺”發展定位,培優育強“干部、企業家、人才”三支隊伍,堅定不移推進“爭先進位、招商引資、項目建設、企業培育、土地盤活、營商環境”六項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。2024年,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560億元,稅收收入41.5億元,外貿進出口總額102億元,實際利用外資9103萬美元。
開發區區位優越、交通便利。開發區位于淮海經濟區中心位置,交通網絡四通八達,京滬鐵路、京滬高鐵、京臺高速、棗菏高速、104國道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,周邊有徐州、臨沂、濟寧等3個機場,到青島港、日照港均有高速公路相接。三小時可達北京、上海,成為連接長三角經濟圈、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節點。
開發區產業集聚、特色鮮明。按照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理念,成功引進聯想控股、山能集團、中國建材等國內外500強企業,形成了“化機鋰醫數”五大主導產業競相發展的繁榮景象。化工和新材料產業,擁有73家企業,其中規上企業49家。化工產業已形成氨基新材料和醇基新材料兩大方向的10余個產業鏈條,涉及甲醇、烯烴、聚甲醛等近30余種上下游產品,依托山能魯化、聯泓新科兩大鏈主企業延鏈補鏈、實現滾動發展。新材料產業已形成金晶玻璃、北玻復合材料、中塑新材料等龍頭企業。機床和高端裝備產業,擁有220家企業,其中規上企業94家,培育了威達重工、山森數控、騰達不銹鋼等龍頭骨干企業,形成以數控機床為主導,專用裝備、金屬制品、礦山機械、精密鑄造四大板塊為支撐的先進制造業體系。鋰電和新能源產業,擁有14家企業,其中規上企業6家,培育了中材鋰膜、中科藍天、福德新能源、光普太陽能、華電等行業領軍企業。
開發區創新引領、集約發展。始終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,先后與中科院、清華大學、北理工、華中科技、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,2024年高新技術企業凈增31家,總量達到171家;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47家。狠抓人才建設,成功引進碩士及以上人才89名,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9人,其中國家海外優青1人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人、齊魯首席技師2人,海外工程師2人、院士1人。近年來,開發區大力開展“僵尸企業”清理,先后整合中商風輪、倫達車業等閑置低效項目50余個,盤活用地5000余畝,在全省113個省級工業主導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中排名第2位。
開發區宜商宜業、潛力無限。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,功能配套齊全,區內實現了道路、雨水、污水、自來水、天然氣、電力、電信、熱力、有線電視管線和場地的“九通一平”,形成了“八橫九縱”的道路主框架。積極開展建設用地區域評估、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工作,實施了雨污分流等基礎設施綜合提升工程,建成啟用開發區黨群服務中心,全面增強開發區綜合承載能力。開發區先后獲得“中國中小機床之都”“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”“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”“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”“山東省對外開放先進園區”“山東省雙創示范基地”等榮譽稱號。